央廣網合肥8月6日消息(記者 劉暢司晨)整車試驗,是汽車制造過程中的關鍵一環(huán),對確保汽車品質和安全尤為重要。作為安凱客車整車試驗首席高級技師,丁延松與汽車試驗打了27年交道,手握方向盤,每一次加速、制動、轉彎,都是他對極限的挑戰(zhàn)和對夢想的追逐。
3天既定任務30分鐘順利完成
上個世紀90年代,丁延松成為了安凱客車首位整車試驗駕駛員,通過親身操作與數據監(jiān)測調整,對汽車的動力性、經濟性、可靠性等進行試驗。
與汽車試驗“交手”27年來,丁延松憑借著豐富的經驗和精湛的技藝,經受住各種極端環(huán)境和路況的考驗,順利完成一次又一次的客車試驗,用充分的試驗驗證與數據分析,為產品品質的提升與持續(xù)改進創(chuàng)造了先決條件。
面對復雜的認證細節(jié),嚴苛的測試標準,丁延松的試驗,是一個“決勝于毫厘之間”的工作。
在一次客車出口認證試驗中,工程師要求試驗者連踩三腳制動,且每次觸發(fā)制動踏板的響應時間,不得超過0.06秒,以此監(jiān)測相關數據,這對駕駛者是一個巨大挑戰(zhàn)!斑@就要求每腳踩下去的反應時間、施加壓力基本相同!
丁延松回憶,當時從上海專程前來參與試驗的工程師給了他三天時間!八嬖V我三天內能‘踩出來’就很不錯了!”而憑借嫻熟的駕駛技術和多年積累的經驗,丁延松僅用了半小時就完成了這一重任。
這次試驗經歷讓丁延松廣受業(yè)界好評,同時也給了丁延松更多靈感。他想,如果通過機器控制制動壓力,設定好試驗參數,那么每次結果都會是準確無誤的,且省時省力。帶著這樣的想法,他反復摸索,實地驗證、最終發(fā)明了“制動氣壓調節(jié)裝置”,如今,這臺機器已經廣泛應用于客車相關實驗中。
“這個機器基本能把我三個小時做的內容,一個小時完成,而且節(jié)省了很多人力、費用等試驗成本!倍⊙铀烧f。
身體極限“觸摸”性能邊界
這些年來,丁延松參與并創(chuàng)造了多個“首次”:安凱客車第一次ABS試驗,第一次“四高一山”試驗,安徽省第一條BRT公交車整車性能試驗,第一次歐盟認證試驗,首臺純電動敞篷客車性能試驗。
而每一次極限工況汽車試驗,丁延松更是精益求精,不斷用身體的極限,去觸摸車輛性能的邊界。
“夏天,我們就去最熱的吐魯番做高溫測試,那里地表溫度能達到70多度。冬天,我們就在最冷的黑河試驗場做低溫測試。還會去海南試驗場做高溫高濕試驗……”丁延松介紹。
2017年,安凱10米大客車K82D“四高一山”可靠性測試在青藏高原進行,當車輛進入海拔5231米的唐古拉山地區(qū)時,嚴重的高原反應使得丁延松整個人都處于一種昏昏欲睡的狀態(tài)。
可從不吃辣的丁延松,卻在高原反應最強烈的時候,抓了一把“朝天椒”塞到嘴里,用辛辣刺激自己保持清醒。以丁延松為代表的安凱試車團隊硬是靠著這股永不服輸的信念和毅力,以身體的極限觸摸車輛性能的邊界,成功啃下了這塊“硬骨頭”,為這次試驗畫上了完美句號。
丁延松說:“汽車性能試驗要做到行之有效,就必須要做到最極致,這樣才能對用戶負責!
“飛馳人生”正在傳承
從一名普通試驗員到杰出工匠,丁延松用青春和汗水在汽車試驗一線演繹著自己的“飛馳人生”,如今,大家都習慣叫他“丁大師”。
多年來,“丁大師”先后獲得安徽省技能大獎、“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等諸多殊榮。與此同時,這份匠心正在傳承。
2014年,“丁延松汽車試驗技能大師工作室”正式成立,他以一向嚴苛的態(tài)度,將一身技藝傾囊相授。大師工作室成員楊文雅曾這樣評價他眼中的丁大師:“他是一個極其‘吹毛求疵’的人,對數據的要求極高,一旦發(fā)現試驗數據未能達到預期標準,他便決不罷休。”
在丁延松的“傳幫帶”下,該工作室已累積發(fā)布專利42項;發(fā)表論文40篇;完成項目攻關51項;進行關鍵技術革新6項,升級檢測設備5項……累積產生經濟效益960余萬,間接為公司創(chuàng)造產值近13億。與此同時,培養(yǎng)出30多個徒弟,其中高級工6人,技師3人,初級工程師5人、中級工程師3人、高級工程師1人。
當前,安徽造汽車正馳騁國內外市場,在這背后,離不開許許多多像丁延松一樣“手握方向腳點地”的皖工徽匠。他們用極致的熱愛、“挑剔”的態(tài)度,逐夢毫厘之間,才有了一輛輛品質過硬的安徽汽車。
如今,每次試驗結束收車后,丁延松仍習慣性拿起抹布將車里擦得干干凈凈。丁延松說:“我是真心喜歡干這一行,也更希望更多優(yōu)秀人才投身到行業(yè)中,我們一起努力,創(chuàng)造出更安全、可靠的中國汽車。”

關注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