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村子的貧困帽摘掉了,再也不是貧困村了!”沁河水依舊無聲,緩緩流淌,可大巖村的村民們卻沸騰了,男女老少歡聲笑語,奔走相告,比過大年還熱鬧。

  消息傳來,她高興的手舞足蹈,像得了冠軍的運動員。這是值得她驕傲一輩子的事兒,因為她是幫扶隊伍中的一員,三年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博愛縣孝敬鎮(zhèn)大巖村這個出了名的貧困村,終于在2019年成功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2016年,根據(jù)地方政府的統(tǒng)一安排,農發(fā)行焦作市分行成為博愛縣孝敬鎮(zhèn)大巖村的幫扶單位,她---楊淑文,農發(fā)行博愛縣支行辦公室主任,一名老黨員、老員工,有幸成為幫扶工作隊的一員,拿著幫扶對象名單,她走進了大巖村,開始了她的扶貧之路。

  為了迅速進入工作角色,打開工作局面,她真心求教,向經(jīng)驗豐富的第一書記、扶貧工作人員請教,認真學習脫貧攻堅業(yè)務知識,詳細了解脫貧攻堅各項程序,學深悟透脫貧攻堅各項政策,確保以最快的速度熟悉脫貧攻堅工作要領和方法。

  然而,走進幫扶之家,她的心忐忑不安了。第一戶,老宋是一位農民,種地務農,妻子常年生病,兒子是智障,兒媳是啞巴,唯一的孫女腦癱小兒麻痹,智力低下,行動不便。家庭無其他收入。第二戶,老王,50多歲,是個癲癇病患者,只要發(fā)病,誰也不認識,妻子因此與他離婚,無人照顧。

  這樣的貧困家庭如何幫扶,理論的學習與實際困難相差不是一點點,她的頭都大了。

  “先成為一家人吧!”這樣的想法在她的腦海里浮現(xiàn)。于是,她從小事、從生活入手,隔幾天就會到老宋家、老王家里,幫助他們把屋里屋外都打掃的干干凈凈,一起收拾院子里的農用工具、柴火物品,還會給家里送些生活必需品,給小姑娘帶新衣服、玩具、零食,給病人帶些藥物、保健品……,就這樣她和兩家人都變成了親人,成了一家人。

  每次她來,小姑娘就圍著她轉,那個有些智障的兒子也清醒了許多,站在院子里和她說話,依依呀呀不知道嘴里嘟囔什么,可那份高興勁卻能感染到每個人。樸實的老宋總會把菜地里剛收的豆角、黃瓜遞到她的手里說:“家里條件不好,這些你拿去吃吧”,長滿老繭的手使勁推出去,怕她再次推脫拒絕。

  她心里熱乎乎的,知道他們已經(jīng)把自己當成了親人。她不再只想著幫扶的義務,更有了家人的情感和責任,按照政策上報的低保只夠保障他們的一般生活,她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想著如何能更好的幫扶到他們。市行組織“捐衣獻愛心”扶貧活動,她挑選了幾件好點的衣服進行了捐獻,可一想到天氣開始變冷,老宋家里的環(huán)境不好,她決定把自己新做的棉被也捎去給他們過冬,并且將兩家人的實際情況給單位里的同事說了說,同事們也被她的行為所感染、感動,大家另外準備了食品和衣物,還特意將自己孩子的衣服拿來幾件讓她捎給小姑娘。當老宋一家人接到東西后,只發(fā)出一連串的“謝謝,謝謝……”激動的再也說不出其他話來。

  在以后的日子里,扶貧工作成了她最難忘的時光。她和大家一起聽民意、解民憂、聚民智,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辦群眾之所需,堅持因戶施策、一戶多策,堅持保障與增收、短期和長期相結合,堅持開發(fā)式和保障性扶貧并重,科學制定幫扶計劃和幫扶措施,注重脫貧質量的提高和貧困群眾的內生動力的激發(fā),真正把脫貧攻堅工作做到走實走心。

  大巖村原有貧困戶64戶241人,從2016年至2019年農發(fā)行焦作市分行充分利用第一書記專項資金、整村推進項目資金,全力幫助大巖村改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項目:

  2016年,農發(fā)行出資為村里安裝了路燈85盞,新修道路520米;投資12萬元新建170平方米黨群服務中心及綜合文化活動中心,辦公設施、文化器材、體育設施配套到位;

  2017年,利用農發(fā)行第一書記項目資金25萬,修建排水溝1100米,新打飲水井1眼;

  2018年,利用農發(fā)行第一書記專項資金25萬元,修建排水溝2200米;利用整村推進項目85萬,修建道路3000余米;新建標準衛(wèi)生室1座,設立診室、治療室、衛(wèi)生室和藥房,方便群眾就醫(yī)難問題;投資1.5萬元,修建文化大舞臺,方便群眾娛樂活動;

  2019年,利用農發(fā)行第一書記專項資金25萬元,修建大巖村文化設施項目;利用扶貧資金25萬元,新修排水溝800余米;建成6座高標準大拱棚,幫助發(fā)展產(chǎn)業(yè)項目,壯大集體經(jīng)濟;

  在脫貧攻堅過程中,農發(fā)行的駐村第一書記和幫扶工作隊黨員干部踐行了模范帶頭作用,做到了壓實責任,充分發(fā)揮了駐村幫扶的主導作用。2019年,大巖村成功退出貧困村行列。

  2020年7月30日,農發(fā)行焦作市分行以“脫貧攻堅與全面小康”為主題,組織轄內部分退休老干部到大巖村參觀游覽,座談對話,全面回顧脫貧攻堅的奮斗歷程,展示脫貧攻堅取得的新成就、新變化。

  作為幫扶人員,她與駐村第一書記、村委干部們陪同老干部們?yōu)g覽了全村,大家“走、看、談”,一同走訪了解實際情況,寬敞整齊的馬路,干凈清潔的村容村貌,修葺一新的排水溝渠,精神抖擻的村民們,老干部們親身感受著大巖村近年來從物質文明到精神文明各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及取得的成就,特別是聽到村委介紹由焦作市農發(fā)行集資購買在吸糞車在大巖村為農民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后,大家一致對農發(fā)行駐村幫扶工作隊發(fā)揮主導作用,統(tǒng)籌各方面資源,提升脫貧質量的作法表示贊成。

  座談會上,村委會向大家匯報了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后,老干部們紛紛表示:大巖村面貌和農民生活發(fā)生了巨大變化,農發(fā)行在脫貧攻堅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駐村一線幫扶干部們拼搏奉獻,不辭勞苦干出了一定成績,不僅為農村的發(fā)展帶來無限可能,也為全國實現(xiàn)脫貧攻堅作出了應有貢獻。

  聽著這振奮人心的話語,她感慨無限:在即將退休的時光里,自己把本職工作盡心盡職、盡善盡美地完成好,還能在脫貧攻堅的路上,懷揣著“脫貧夢”做出一些不起眼的小事,帶著對困難群眾真摯的愛,對脫貧攻堅工作由衷的愛,用真心收獲無限美好,為決戰(zhàn)決勝脫貧攻堅貢獻一份力量,這條幫扶之路,走得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