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天津8月22日消息(記者韓雨晨 實習記者何福榮)七八月份的青海省黃南州,草原風裹挾著青稞的清香。天津農學院經濟管理學院黨委副書記陳帥君帶領13名師生,跨越千里來到這片高原。他們帶著“鄉(xiāng)村+學!钡碾p線推普方案,把普通話課堂搬到村民炕頭、學生課堂。一句句帶著溫度的話語,串起了藏漢群眾的心,讓民族團結的花兒在高原上越開越艷。

村里的“雙語課堂”:從交流到交心

黃乃亥鄉(xiāng)日秀瑪村的支部委員會院里,曬谷場的青稞堆還帶著陽光的暖意。村民們搬來小馬扎,孩子們湊在最前排,和實踐隊員們圍坐成個熱鬧的圈。“大爺,您常說的‘乃麥’,普通話叫‘青稞’,您試試這樣說……”隊員們以“拉家!笔浇涣鳛榍腥朦c,把“去衛(wèi)生院說癥狀”“給娃娃報名上學”等這些常碰到的事,拆成一句句短平快的普通話。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fā) 天津農學院供圖)

陳帥君副書記蹲在青稞堆旁,結合天津農學院農業(yè)學科優(yōu)勢,用普通話慢慢講,隊員們邊比劃邊用方言補漏,為村民講解青稞種植的增產技術與病蟲害防治要點,讓語言學習與科技幫扶深度結合。村民們紛紛表示:“這樣的學習聽得懂、用得上,既練了嘴皮子,又長了新知識!”

校園里的“發(fā)音課堂”:從技巧到成長

黃南州中學的教師培訓室里,隊員們正拿著《普通話水平測試大綱》拆解考點!按蠹铱矗畓/c/s’舌尖要平,‘zh/ch/sh’舌尖要翹!标爢T邊說邊用手比劃舌位,幫老師們直觀區(qū)分發(fā)音。“以前總混的音,現在一聽就明白!”分組練習時,老師們反復練,筆記本上記滿了發(fā)音要領。

活動現場(央廣網發(fā) 天津農學院供圖)

黃南州民族中學的教室里更熱鬧!捌胀ㄔ挷粌H是溝通交流的工具,更是通向更廣闊世界的橋梁!标悗浘睍浐忘S南州民族中學高二六班的28名藏族學生說,“希望同學們珍惜機會,為人生發(fā)展打下堅實基礎!

隨后,天津農學院2023級學生代表閆宇軒以生動風趣的語言,介紹起普通話的發(fā)展歷史、語音特點及學習技巧,從“聽、說、讀、寫”四個維度引導學生理解學習方法,鼓勵大家“大膽開口、多聽多練”。輔導員李宗澤、李雪、劉青更組織起“成語接龍”,在歡聲笑語中感受漢語的博大精深。

未來,天津農學院將以此次黃南州之行作為新的起點,讓“推普+”幫扶體系持續(xù)完善,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貢獻高校智慧與青春力量。

編輯:周思楊
更多精彩資訊請在應用市場下載“央廣網”客戶端。歡迎提供新聞線索,24小時報料熱線400-800-0088;消費者也可通過央廣網“啄木鳥消費者投訴平臺”線上投訴。版權聲明:本文章版權歸屬央廣網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轉載請聯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創(chuàng)的行為我們將追究責任。
長按二維碼
關注精彩內容